“格娃”音乐会:传奇遇上经典,瞬间成就永恒

格鲁贝罗娃与广州交响乐团的音乐会后,星海音乐厅内掌声仍未散绝,楼道旋梯内还回荡着意犹未尽的观众此起彼伏哼唱“我爱你,中国……”;偌大的门厅挤满了等候签名的观众,队伍一直延伸至江边距音乐厅大门数十米处的冼星海雕像……打开手机的社交软件,围绕音乐会的评论、图片、短视频不断刷屏。越是动人的演出,越是让人明白音乐是时间与遗憾的艺术,可一难再,一生一遇。

广州交响乐团与格鲁贝罗娃的音乐会是女高音首次中国巡演的最后一站,厦门、上海、北京站演出之后,关于这场音乐会一切安排几无悬念,观众不少在演出前也看过其他场次的直播,甚至对加演曲目都了如指掌,可是对广交和“格娃”的演出仍趋之若鹜,念念不忘,回响热烈,这场现象级、事件性的音乐会当真不可思议。

一场音乐会的成功,凭一人之力不可能成功,但格鲁贝罗娃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这个事实是不容否定的。她上下半场共演唱九首作品,几乎每一首都是精心演绎的佳作:露契亚善感而忐忑;罗西娜狡黠又灵慧;贝亚特里切字字泣血,肝肠寸断;茶花女一往情深,但身如柳絮;阿德勒的《笑之歌》挑逗中散发出烟花金粉的风韵……格鲁贝罗娃对每一个角色都有不同的塑造,每一种性格在她的歌声中都有截然不同的体现,每一种再现都是到位的,等同于一晚化身为数个截然不同的人物,走进数个迥异的世界,进入或明或暗的内心,对于歌者来说,真是极其了不起的成就。

突破极限的花腔“保鲜”

对于格鲁贝罗娃而言,人们谈论得最多的莫过于她73岁“高龄”的花腔技巧!要知道花腔女高音能唱过50岁而没有过多技术妥协者,在历史上都是凤毛麟角。高手远如意大利人泰特拉契妮、阿美丽塔·嘉莉-库尔齐;近如法国人娜塔莉·迪塞、德国人黛安娜·达姆娆都没有做到。然而,格鲁贝罗娃做到了,她甚至在2003年57岁首次将贝利尼最伟大的作品《诺尔玛》的同名主角、戏剧花腔的登顶大角纳入自己的剧目中!

这场音乐会我们没有机会听到她的Casta Diva(圣洁女神),但她在《贝亚特里切的腾达》真正展现出最高级的“美声唱法”,咏叹调第一部分最后一句“A implorar per lei mercé.”(祈求她的怜悯),我们听到无与伦比的弱音控制力。在高音C以上的声音能够营造出一种如花朵绽放动态和光彩,声区的转换几乎没有痕迹。第二部分的Cabaletta(跑马歌)用两拍子写成的带进行曲特点的快速乐段,女高音迸发出的力量同样令人惊叹,她恰如其分且圆润的胸声为角色平添出壮烈的色彩。

格鲁贝罗娃在罗西尼的“我仿佛听到一缕歌声”中,同样展现出花腔女高音难得一见的胸声力度,虽然略带岁月痕迹,但中低声区和高声区之间大跳,还是令人印象难忘,罗西尼最初以女中/低音写就的这个角色在格娃的歌唱中同样得到体现。然而,最为关键的地方,是这位花腔“常青树”没有忘记美声唱法最核心的理念:美。

作为笼统技巧称呼的“美声”和作为风格、学派的“美声”在格鲁贝罗娃的演绎中,有明显的分野。这种止步于十九世纪50年代以前的极度风格化、精美、透明的创作、演唱方式要求歌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对节制、优雅、线条、色彩的追求,精美至死是其灵魂。格娃就是这个世代,对这种唯美演唱最佳也可能是最后一代的佼佼者。在这场音乐会上,我们能够见识到这种演唱的正宗的表达,实属不易。

对于“美声三巨头”的音乐,格鲁贝罗娃也有很精辟的见解:“罗西尼是绝佳的香槟,其花腔唱段和音乐完美交织;贝利尼是最好的红葡萄酒,用情、用心最深;唐尼采蒂是白葡萄酒,沉静而有力量。”如果将格鲁贝罗娃的演唱,比作葡萄酒,也是很贴切的。高龄歌唱家中,前有俄罗斯男低音马克·雷增九十岁登台唱《奥涅金》的格列敏王子,声如洪钟;近有玛格达·奥里维罗八旬高龄唱阿德里阿纳·莱科芙露尔、百岁仍可登台,歌声动人心魄;但能够如同格鲁贝罗娃将技术、艺术、生活沉淀交织,尽最大努力,以极高智慧演绎完美的歌者极少。

乐团的精湛演绎让人感动与惊喜

音乐会的成功离不开乐团的精湛演绎。音乐会前,笔者采访了跟随格鲁贝罗娃六年的指挥彼得·瓦伦托维克,他的见解一针见血:“交响乐的演绎对技术有最高的要求,复杂庞大有如马勒的交响曲;歌剧的演绎,尤其是美声歌剧的演绎是另一个世界,需要弹性、需要通透,还需要知道不曾印刷在谱子上的门道,更需要懂得聆听。”彼得言语间,就像透露做人的道理一样。

广州交响乐团这场音乐会的演出,真正体现出演奏歌剧“八面玲珑”的为人之道,其中有无数个令人感动、惊喜的瞬间。意大利歌剧无论美声三巨头、威尔第、普契尼、还是真实主义的年代,有风格烙印的歌唱性是乐需要始终恪守的法度。

广交在全场的演绎中都透露出这种意大利的味道,弦乐五部真正体现出声音的弹性和聆听,联合首席吴博显然是有丰富歌剧演出经验的音乐家,他对指挥意图的理解、歌手的聆听能够传递于乐团之中,弦乐演奏家们在《乡村骑士》间奏曲开头的弱奏凄冷入骨,哀婉动人,是对作品悲剧性极高的表达;被谈论最多且得到格鲁贝罗娃点名表扬的大提琴副首席潘畅在《茶花女》唱段中阳台对唱场景中再现男高音插句,堪称深情。

同样出色还有木管组的演奏家们:周炎、袁龙两位演奏家在《露琪亚》与《琳达》中和女高音的唱和,能够让人体会到不同演绎者心理曲线的交织;《纳布科》序曲开头,双簧管、长笛、小号三位乐手接续演奏的Va,pensiero(飞翔吧,乘着思想的羽翼)主题,千年烽火,隔世沧桑顷刻化作辽远深沉的曲调。

如果听者不能被这样的音乐、演奏打动,借用指挥家梵志登的话:“这样的心灵,可能是不完整的。”像这样动人的乐队瞬间无法一一尽述,乐团对风格的贴合、对歌者的聆听有极高的水平。彼得提到:“广交一听就是交响乐和歌剧双栖的乐团,这对于优秀乐团来说尤其必要。”而音乐会的主角之一,女高音格鲁贝罗娃也半开玩笑地和笔者说道:“中国的观众好得让人惊讶,乐团也是一个比一个好(One better than the other)。”

一个事先张扬的“秘密”

音乐会加演郑秋枫老师作曲的《我爱你,中国》是“事先张扬的秘密”,但当乐队响起前奏,观众席中还是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这首诞生于40年前,如今传唱世界的经典歌曲,就诞生于广州。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在广州唱响,我想坐在我身边的郑老师一定感慨万分!”亲自邀请郑秋枫先生出席的广交陈擎团长在音乐会后回忆起这一幕难掩激动。

如果说观众对音乐会演唱这首作品早有耳闻,那么有作曲家本人亲自出席并和世界级的歌唱家在诞生之地唱响,这应该是最大的惊喜,意义非凡。当来自“广州高铁三小时声乐圈”的一千多名观众与格鲁贝罗娃一同合唱时,这种感动也超越了演出本身。当一曲终了,全场起立鼓掌之际,格娃拿起乐谱,高高举起,面向舞台一侧坐席,向出席音乐会的郑秋枫老师致意,这一刻正是传奇遇上经典,瞬间成就永恒,而这也可能是这场无与伦比的音乐会最贴切的注脚。

精选评论
顾超:

格鲁贝罗娃和广州交响乐团的合作,标志着她此次中国巡演之行的结束,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最佳现场。“最佳”不仅指的是她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的花腔技巧和舞台表演,以及对于美声时代那些曾遭遗忘的作品的深刻理解,更在于来自观众席无与伦比的呼应,以及广州交响乐团杰出的配合。无论是东京还是柏林,在我亲历的场次中,星海的观众是最为热情,最年轻的,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格鲁贝罗娃的演唱,珍惜她每一秒的艺术创造。

作为传统美声艺术的终极代表之一,格鲁贝罗娃用她刻苦的钻研精神,毕生的舞台经验和出色的天赋,铸就了她的传奇。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歌唱家的范本:节制、勤勉、热爱、奉献……这些品质是比她的歌唱更宝贵的财富。无论是观众的热情,还是格鲁贝罗娃的舞台魅力,都化作了广州交响乐团的能量,他们显然极富演奏歌剧的经验,和歌唱家之间形成了极为默契的互动,也赢得了同等声量的欢呼。配合星海音乐厅极佳的音效,足以成为一个载入史册的现场。

谌强:

几天前我在国家大剧院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上,现场感受了格鲁贝罗娃、中国爱乐乐团与全场观众一起放歌《我爱你,中国》的动人情景,今晚又在广州二沙岛星海音乐厅重现,让我仿佛又一次亲临其境,领略这震撼心灵的歌声和激动。尤其是,这首诞生在广州的动人歌曲,今天晚上在星海音乐厅又一次唱起时,谱写这首歌的作曲家郑秋枫先生就坐在观众席里。这歌声是他给人民、也是人民给他的最珍贵的礼物。

解云:

从2005年通过西诺波利在飞利浦《弄臣》录音里的吉尔达与格娃相识,再到14年后通过与GSO这场音乐会相遇,终于赶上了世界第一花腔女高音现场的末班车没留下遗憾。今天GSO如同打了鸡血,状态爆棚,尤其是在《及时行乐》中潘畅的大提solo代表男高音实为本场音乐会点睛之笔。借用一位乐友的感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小惠:

听美声的最高音处,内心总会如被震裂玻璃酒杯般紧张,但今晚年过七旬的格娃阿姨,花腔之婉转轻盈,圆润舒展美妙,征服了所有的观众,喝彩与鼓掌声是至今为止最热烈的一次。要赞赞今晚的广交,休假归来似乎大家更士气昂扬,元气满满地为大家奉上这难忘的夜晚!

Tintin:

如何让艺术生涯更长些,在73岁的格娃宛如少女般的歌声中,或许能找到答案。在迷妹座近距离听格娃,她的一颦一笑尽收眼底,时不时朝底下观众抛个媚眼,情感演绎充沛,不禁感叹,她本人就是一部神话吧。

书音:

73岁的歌剧女王格鲁贝罗娃声音依旧饱含感情,收放自如、震慑全场,感觉是星海音乐厅这么多年来观众最疯狂的一场!

嘉宝:

昨晚格鲁贝罗娃的激动延续到今日。如何让艺术生涯更长些,在她宛如少女般的歌声中找答案。格娃富有表现力的甜美嗓音无比迷人,返场的格娃气势超足,中文咬字清晰,全场大合唱非常动听,整个剧场的氛围燃到最高点,堪称有生之年系列。

xdbird:

格鲁贝罗娃,73岁的欧洲夜莺,歌剧界的一代宗师,真正的美声女王,花腔的处理太独特了。今晚场内学声乐的童鞋们都疯狂了,比任何一场演出的掌声都要热烈!

撰文:翟佳, 乐评人、FM102.7广州汽车音乐电台《古典星空》节目主持。
摄影:李乐为、梁智辉、谢胤杰

广州交响乐团“格娃”音乐会:传奇遇上经典,瞬间成就永恒
zh_CN